港股投資氣氛慘淡,以往每日成交近千億的記錄,俱往矣。今年頭八個月,每日成交金額已萎縮至只有四百多億元;但全港經紀卻有近四萬個,僧多粥少,無單開又點算?
做了五年股票經紀的 Tommy,每月只賺三千元,要在假日到博物館做看更;而算是儲了一批熟客、做了逾二十年的林德明,亦要節衣縮食,早餐併午餐,靠老婆撐起頭家。這些故事,在瀕臨淘汰邊緣的證券界中,比比皆是;從前「身光頸靚、魚翅撈飯」的股票經紀,早已風光不再。
新丁一個月搵三千
為了賺多點外快,每個週末 Tommy都會到孫中山紀念館兼職做客戶服務員。 Tommy說這份工很悠閒,「巡吓館,執吓張枱,有人問嘢咪答吓囉。」
上星期五,三十歲的 Tommy帶記者到他工作的證券行拍照;千餘呎的大廳內,坐了近三十個經紀,每個人對着面前的兩、三部大熒幕電腦,全神貫注。望一望Tommy的電腦,原來他正在用看股票的電腦專注玩 online game「 Dream World」,其他經紀則上團購網打發時間,亦有經紀一邊聽歌,一邊閉眼養神,「日日都係咁,無生意,上年紀咪睇報紙,後生多數拎電話出來打機。」Tommy見慣不怪地說。
Tommy在這間證券行已「掛單」快兩年,原來因為近年成交大萎縮,證券行已不再以底薪連佣金請新人,改為找來「自僱人士」分租行內的股票機及地方接客,亦即經紀要「拆佣」當交固定租金,餘下才是自己袋。「不過市最淡時,拆佣後一個月只袋千八蚊,今個月叫好,有三、四千蚊。唯有自己炒埋一份搵食,每個月搵多四千蚊左右啦。」他隨即打開即月恒指一分鐘圖,指半小時內上下波幅不足三十點,「個市根本無人炒,而家每日四百幾億成交,其中六成係基金左手交右手,散戶落盤唔多,我哋根本無咩佣收。」
《大時代》啟蒙
近半年來,Tommy每個月都有五至十日完全無生意,結果在朋友介紹下,他在週末到中環的孫中山紀念館兼職做客戶服務員,但工作性質與看更無異,每個月做三至五日,朝九晚七點半,時薪三十五元,每個月幫補到千多兩千元,「其實係巡館,搬吓枱,有人問路咪答吓囉!」但計及這份兼職,Tommy每月總收入仍不足一萬元。
Tommy當初入行,全因為九二年熱播的電視劇《大時代》,他說這套劇令他對股票
產生了興趣,「細個睇丁蟹炒股、指數上上落落覺得好得意,好想知道係點賺錢。」大學畢業後,他就在銀行做落盤,每日至少二、三百個成交,「○七年真係做唔停,月入三四萬,公司出雙倍人工、送埋飯盒,想你食晏都坐喺度做埋!」不過其後他的經歷,就反映了港股近年的起伏。○八年金融海嘯,Tommy每日成交由三百個大跌至四十個,銀行要求額外幫手推銷保險,「開市落盤,收市就打俾啲客 sell保險、sell債,嗰時爆完雷曼無幾耐,邊有人買,老細捽數捽得好勁,最後頂唔住壓力走!」Tommy轉到華資證券行做了一年多,但又因華資行加薪不及大行,最後決定自己在證券行「掛單」。
Tommy指自己平日節目不多,一個月只有一、兩晚約朋友食飯,平日放工便回家上網打機。是日國慶假期,他到深水 埗買平板電腦給媽媽煲劇。
早上十時,昔日坐滿經紀及散戶的信誠證券行,現今變得冷清,為減少開支,索性關上大部分電腦。
港股成交大萎縮
Tommy現時單身,和家人同住,坦言自己份糧,計落低過洗碗,別說買樓、連拍拖都難,閒時落街踢波,放工便回家打機,慳得就慳,「以前每個月儲到四千蚊,間中去食自助餐!而家餐搵餐食,搭車食飯上網及電話費都三千,家用又俾三、四千,每個月剩番一千蚊,儲唔到錢!」
他說家人不時勸他轉份有底薪的穩定工作,但他仍然想捱多兩年,搏股市由谷底反彈,「今年頭半年,每日得二百億成交、一百點波幅,日子真係好難捱!我都曾經心灰意冷,我有學位又有證券、期貨牌,搵份銀行客戶經理,月入都過兩萬啦!」他說,掛牌前的目標,就是在三年內賺到五十至八十萬,可惜做了近兩年,事與願
違,「咁我自己盡咗力,個市差都無辦法;但自己仲後生,搏個市成交量升番、波幅多啲,我就一定有得做!」
老經紀瀕「死」上街反擊Tommy對前景仍抱有一絲希望,但做了二十多年的老經紀林德明,卻認為前路艱難矣。早上九時半開市,本應很忙,但林德明卻買份早餐,在證券行施施然地吃,「你睇,個個都喺度睇報紙咋。」他說未遇過如此艱難境況:「唉,自由行,樓價升,唔關我事;股市成交愈來愈少,我哋收入仲少。」他說以往差極都搵三萬,今年開始連公司每月給予的數千元車馬費,收入最多只有一萬,養的是一家四口及八十歲母親。他的慳錢招之一,是一份早餐當午餐
吃,「慳得就慳囉!」這天記者請他吃大家樂的牛扒早餐,他說:「嘩!多謝你塊牛扒,好耐無食。」隔籬同事搭嘴,「吓,我食杯麵咋。」
整個早上,林德明就只有一宗成交,還要是前一日,有熟客落「柯打」要求在三十元沽出二千股中國神華,今天一到價,他將這單交易寫落空白的交易簿上。計一計數,他與公司四六拆賬後,這個早上有六十元佣金落袋;生意淡薄,怪不得吃個早餐都要計數。記者跟他由開市傾到臨中午收市前,他枱頭電話終於響起,林德明興奮地說:「嗱嗱嗱,終於有電話喇。」收線,「哦,原來係你同事喺 reception想入嚟。」他無奈地說。
今年二月,林德明(持咪者)聯同一眾經紀行家,發動示威抗議,要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及前主席夏佳理重視他們的訴求。
上週五,林德明與記者傾了整個朝早,都無生意。幸好昨天有熟客叫他於到價時沽出中國神華,他才有數十元佣金落袋。他的交易記錄,整天幾乎也空空如也。
經紀只一滴佣
從港交所延長交易時間,經紀吃飯時間只有一小時,林德明多數買份豐盛的早餐當午飯吃,亦可慳錢。
林德明本來在地盤做管工,當年地盤老闆開證券行,帶他入行做出市代表,他穿着背心畫黑板,就是《大時代》的經典場面,到了九十年代初正式轉做經紀,高峰期月入廿萬,他憶述:「當年電話響唔停,有成八百幾個客跟我,同事講笑話:『德明,你咁多客不如自己開鋪啦。』」
○三年,政府取消最低佣金制,「間間行大劈價,我哋算好喇,有 0.25%,有啲經紀得一滴(0.01%)咋。」但還要與公司六、四分賬。客人買一手滙豐,他只有二十多元落袋。佣金大跌,但山大斬埋有柴,客多的他,月入也有三至五萬元。直至去年開始港交所分兩個階段延長交易時段,現時交易時段為上午九點半至十二點,及下午一點至四點,即午飯時間只有一小時。他說這就如在市淡下向經紀踩多一腳:「李小加(港交所總裁)話要同內地睇齊,但攤長時間波幅就因此收窄,少咗好多即日鮮客。」以往午餐可相約客人吃日本菜,交流股票心得,客人可於下午入市,現在要一小時內一來一回,已經無時間,林德明說:「唔通等收咗市先傾咩?聽日開市又唔同晒環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