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星期四

中國合伙人

最喜歡星期二去看戲,因為便宜囉,現時百物騰貴必須精打細算啊!

《中國合伙人》是說在中國的80年代,去美國是所有中國大學生的夢想,三位主角成東青孟曉駿王陽一起申請簽証,成東青屢次不批,他只好留在大學教英文,卻因賺錢兼職做私教而被校方開除;孟曉駿以為自己能在美國一展抱負,去到後只找到侍應和實驗室助理的工作;王陽雖然簽證成功,卻因戀上一個美國女孩而放棄出國。

成東青為了生活只好在快餐店偷偷教學,他將自己的夢想和瘀事與學生分享用來教學,學生都很受用。學生人數日多,他邀請王陽加入,數年後孟曉駿亦回國和他們一起設立「新夢想」學校。三人憑個人魅力及獨特教學法,學校空前成功,數十萬的學生都成功考到TOFELGRE 成東青被塑造為留學教父,由土鱉蛻變成領導者,與孟曉駿開始心生嫌隙。後來他們的教材被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侵權,他們再次凝聚起來,共同面對「新夢想」的困境。

我想說的:

1.      80年代初時美國人(西方人)覺得中國人因為貧窮想屈蛇去外國打工賺錢,事實上80年代後期中國人看到了中國的機會都想回國發展,金融海嘯後西方國家倒過來希望中國人申請他們的投資移民,幫他們振興經濟。

2.      當年美國人鄙視中國人的嘴臉很難看,現在中國人暴發戶的嘴臉何嘗不難看,中國人到人家國家消費,花了錢還像似強搶似的。區別是當年中國人對外國人是膜拜,現在外國人對中國人是無奈,國家的強弱決定了民族的『尊嚴』,當然我不排除很多人還是富而有品的。

3.      電影的結局太完美了,在現實中,如果幾個老闆發了達,在爭奪股份話事權那一刻還不斗個你死我活的,怎會顧念幾十年的兄弟情,更遑論顧及對方的感受那麼touching

4.      際遇比才幹重要,看孟曉駿的失敗和成東青的成功可見一斑,有時候你以為得到了最好的或是在起跑線上贏了,結果未必順理成章。反而隨遇而安,加上努力可能山窮水盡又一村。

5.      成東青在飛機上背了全本law書,以至可以大番個鬼佬,他的確代表了千千萬萬個中國學生,勤奮刻苦的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比起生活安逸的香港人或怕捱苦的外國人當然會有更好成績。


2013年6月4日星期二

6424

今天6424,廿四年前的六四,仍是小女孩的我剛從內地移民到香港不久,看電視也不明白發生什麼事,只以為是天安門有學生在『攪事』(當年不知道是誰這樣告訴我的)。後來學校老師紅著眼斷斷續續的告訴我們這班還未懂事的學生事情的經過始末,才開始對民主自由有了初步的概念。

之後那幾年對64突然很上心,寫了信上大陸問那邊的朋友仔是否真有其事,內地有沒有報導等等,回信都寫得很含糊。後來爸爸叫我寫信上內地時不要提及敏感的題材,以免惹麻煩和影響內地的親友,當時我小小的心靈開始覺得有些不安和驚懼。

到慢慢長大,看了很多《醜陋的中國人》、《天仇─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一類的書,開始對文化大革命共產黨大躍進大練鋼等了解多一點,在感受香港自由的氣氛和受英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開始對自己祖國感到自卑和鄙視, 97年也是不願回歸的一群,只是環境所迫無處可逃。

這些年來,中國崛起富強加上西方經濟不濟令很多香港人改變了對祖國的看法。沙士一役,阿爺幫助香港渡過了經濟的低潮,這十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期待阿爺的幫助(施捨),習慣了北望神舟找發展(發達)的機會,將以往媚外仇內的民族情緒來個180度倒轉,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零售旅遊命脈主宰在那批暴發戶和欠缺公德心的大陸人手上。

心理上有所改變的不止是我們70后,這些年在中資公司工作,看見很多80后,每天無所事事掏空心思在老闆面前阿諛奉承奴性十足,也難怪,年青的一代競爭力越來越低,更少了以前那種獅子山下的勤奮拚博精神,只好學習揣測聖意,明白乖巧聽話才是生存之道。也有人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為了保飯碗忍氣吞聲苦無出路。偶爾得到老闆的小恩小惠就深受感動,感恩戴德對老闆推祟備至,更不惜厚顏無恥去討好獻媚。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人仔的升跌

某天看蘋果日報,見到生果報專欄《利字當頭》的標題為『人民幣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在一片人民幣升值的疾呼聲中,這個標題相當有爭議性。

筆者說大陸消費者搶購黃金,是對人民幣沒信心的表現。香港也有很多師奶阿叔,在金價跌了10%後就急追入貨,難道是因為對港幣沒信心的表現嗎?消費者搶購資產,例如黃金珠寶房子只是因為個人的實際需要而非因為覺得貨幣會跌。

去年在很多投資者覺得人民幣還有排升的時候,內地人就一口咬定人民幣遲早大跌,所以他們寧願買金買樓,他們相信政府會緊密的控制人民幣滙率,不會任由貨幣升值。但是他們看跌並沒有考慮實質經濟因素,他們對經濟金融市場的知識,可從跌市時股票跌10%Call輪價繼續大升等『奇蹟』可見一斑。他們的心態只是基於對大陸政府政策的不信任,對自己的國家貨幣缺乏安全感。

事實上,由05年匯改以來,中國對匯率放寬了不少,人行自20075放寬人民幣兌美元浮動區間,由0.3%擴大至0.5%;由20124月浮動區間進一步擴大至1%,貨幣自由兌換是全面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準的客觀要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標誌著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要開放市場必定會加速人仔升值。

筆者又說:『形象亦解釋得到,為何祖國同胞,一出國,就瘋狂購物;說到底,就是不相信,人民幣的購買力可以長久堅挺。人家看到的,為甚麼我們偏偏看不到呢?最重要是當大陸出口力減弱,中央政府唯一一招是將貨幣貶值。要是人民幣貶值,大陸同胞還能像今天這樣瘋狂購物嗎?』 這點我不同意。同胞們瘋狂只是因為在以前窮困的中國,現時已在地價樓價高企、貪汙盛行,財來自有方的中國,同胞們荷包充裕,買金買手袋並不是為了保值,而是為了送禮或自用有面子。

至於說到當大陸出口力減弱,中央政府唯一一招是將貨幣貶值等等,不知筆者為何有此一說而得出『人民幣跌到阿媽都唔認得』的結論,事實上今年頭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增長14% 出口增長17.4% ,而在與主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中,對歐盟、日本貿易下降,對美國、東盟貿易增長穩定。(請參考中國經濟網58日新聞)

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無言

超過三個月沒在這地方留過片言隻字了,這幾個月像做了一場夢,兜個圈子最終又回到了起點。

曾以為會發生的結果發生的,在苦心經營過一番後,發覺不過是過眼雲煙;曾以為心之所繫的不可或缺的,在無從選擇的情況下,發覺自己已接受現實。以為灰心死心卻放不開,也下不定決心,注定要在埋怨中繼續下去。

我恨自己的懦弱依賴恨別人的冷酷無情,也愛自己的真誠率性愛別人的體恤關懷。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李安籍『斷背山』一片描述兩個美國牛仔的愛情故事,而拍這齣戲的原因是他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故事並不旨在說同性戀,而想刻劃人在心中壓抑的真情。而最近上影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源自一本小說,以一個印度少年在海難的227天的生活為藍本,配合主角的宗教背景,以科幻奇景構圖,將人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也延續了相同的理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孟加拉虎。

故事說有個作家想找寫作靈感,有人介紹他去探訪Pi,Pi告訴作家他少年的經歷:少年Pi從小在動物園長大,對宗教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同時信仰著基督教、回教以及印度教。在一次船難之中Pi僥倖存活,但救生艇上除了他以外,還有一隻斷了腿的斑馬,一隻受了傷的紅毛猩猩,一隻鬢狗,以及一隻孟加拉虎,在艇上鬢狗咬死了斑馬和紅毛腥腥後被老虎吃了,艇上只剩下老虎和少年Pi。少年Pi只好運用著他對動物的訓練經驗,加上救生艇上的求生指南,想盡辦法讓自己生存下去,不至於變成老虎口中的美味佳餚。心靈上的脆弱,一日一日的腐蝕他的求生意志,他每日禱告,每當在山窮水盡不能支撐下去時,神都把他帶到一個新的環境,令他得以歇息,在漂流過程中,他曾到過一個日間有很多狐獴和新鮮藻類食物但夜間卻會食人的小島,經歷227日的漂流後他終於獲救。

獲救後有兩個日本人探勘沉船的原因,Pi說出與老虎一起漂流的版本後沒人相信,於是他說了另一個故事,救生艇上的其實是他的媽媽、廚子和佛教徒。最後Pi問作家寧願選擇哪一個故事,選擇第一個的便可以跟隨神。

片中有很多信仰、哲學與理性的暗示,老虎就是少年Pi自己,猩猩是媽媽,鬢狗是廚子,斑馬是佛教徒,食人島其實是屍體,湖是胃酸。在廚子殺了他媽媽後,少年Pi內心的猛虎跑出來殺了廚子(之前都沒有老虎),這時候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下少年Pi與他內心的惡。接著少年想訓練老虎回去帆布下(想讓心中的惡回歸內心深處),所以他給老虎吃魚引誘他回去(人吃飽了,就不會有為了活下去任何事都能做的想法),接著環境越來越惡劣,罐頭被暴風雨沖走了,少年Pi與老虎準備接受死亡,他們醒來後來到了一座島上(還有3具屍體),其實那座島就是屍體,因為已經完全沒有東西可以吃了。老虎(少年Pi) 馬上跑上島去(撲上屍體),猛吃著屍體,直到某天晚上夜深人靜時,滿足了生理的需求時,少年Pi猛然發現再這樣下去他就會失去人性(迷失自我),所以他離開了那個島,然後幸運的獲救了。

電影里的小節與主線互相呼應,少年Pi因他的名字與piss相似被人取笑,於是說自己其實叫π,為了令其他同學記住他的名字,他可以將π=3.1415926….寫滿幾塊黑板,沒有這樣的毅力,大概不可能在海上生存227天吧!書上說的227天其實也有意思,22/7 = π。

人要面對內心的惡並不容易,以老虎來編構一個故事會容易得多,所以最後Pi並沒有問作家『相信』那一個故事,而是『選擇』那一個故事,選第一個故事的人的心存善念,所以可以跟隨上帝。

還有在漂流其間老虎曾跌了下海,而少年Pi選擇將其救起,因為沒有了老虎(心中的惡),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到Pi獲救後老虎頭也沒回的離開,是Pi回到了人的環境,只有將心中的惡徹底忘記,過去的不堪回首,編另一個故事安慰自己才可繼續生活下去。

這齣戲令我思考良多,對人性的無奈也感受良多。

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

写给正奔四十岁的70后 (转载)

       我还在想象着我的18岁,可我却马上40岁了!真的吗?不愿意去想,但不得不面对。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的花样年华,早已悄然而逝。7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站在了30岁的尾巴上,面对四十而立,还有多少人可以昂着头,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依然年轻?是的,年轻就是资本,面对着90后的异军突起,70后的我们是否还年轻?

  曾经,骄傲的我们都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奔走在陌生的城市,只为寻找内心深处最真的梦想。曾经,生活得再艰难,都会想着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曾经,单纯的认为,就算很小很小的一个房间,都可以经营自己最美的爱情。当事业依然碌碌无为的时候,当爱情变得虚无缥缈的时候,70后的我们,是不是依然还会说,年轻不怕失败?

  终有一天,我才发现,原来,70后的我们,都早已经老去。我们不再轻狂,我们不再潇洒,我们不再坦荡,我们不再微笑,我们有的是对于生活的压力,我们有的是对于婚姻的恐惧,我们有的是对于未来的失望,我们有的是对于困难的却步.

  面对工作:我们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激情,只希望能够有一份足够安稳的工作。有风险的工作都已经被排斥了,曾经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走关系找工作的我们,面对着事业的平淡,连收入都无法给予自己温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屈服,放下原本最高傲的脸面,开始寻求人际关系的最大化。工作的艰辛,对于我们无所畏惧,重要的是可以一直将这份工作持续。

  面对感情:已经不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升华,而是把婚姻当作是亲情。我们不再渴望一份浪漫而刺激的爱情,而是奢望一段幸福而美满的婚姻。

  面对穿着:曾经过度讲究品牌感觉的我们,对于品牌已经变得陌生,橱柜里的昂贵的衣服,让工薪阶层的我们没有勇气再去试穿。赚钱之后,才知道,原来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不再讲究品牌,而更注重衣服的质量以及用途,适合穿着的场合,不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去血拼那些打折的衣服,衣服不在于多,而在于体面。合适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品牌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东西。

  面对社交:当越来越多的朋友有了家庭之后,已经没有多大的勇气再和他们一起聊聊关于生活,因为在他们的口中,都是关于家庭的,而70后更注重个人情感的书法。曾经极度热爱的酒吧、KTV都不再喜欢了,已经忍受不了那种嘈杂、疯狂的环境,更喜欢坐在咖啡厅里或者茶馆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享受咖啡的苦涩,亦或者茶的清香。

  面对家庭:家庭超越了爱情和友情,一切都将家庭放在第一位。没有了原本的冲动,了解了父母的苦心,懂得去体谅他们的无可奈何。原本单纯的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某一天突然变得清晰,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都不那么单纯,最值得相信的,除了父母,还有自己。越来越讨厌,走亲访友,因为总是会有很多人问题。

  面对娱乐:突然发现,手机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了,短信也越来越少了,有的时候甚至不愿意发短信,宁可打个电话,匆匆挂掉。QQ也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地闪个不停,退出了许多的群,有些群碍于面子,一直处于屏蔽,只是偶尔选择几个群聊几句就隐身。再也不会为了游戏,废寝忘食地玩,更多的时候会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看着。

  面对购物:总会想着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赠品,而不会看着哪个好看就买哪个。不再会像以前那样,为了得到某样赠品,去买某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购物早已不是逛街了,而变成了有目的性的行为,买完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匆匆离开。一些漂亮,精致的小摆设,只是在柜台上欣赏完之后,放回去,再也不会带回家之后,塞进箱底。

  面对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已经会了深思熟虑,我们的心中,早已没有了童话。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

  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

  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

  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7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承认我们老了,没有了90后的青春,没有90后的激情,我们有的只是为了生活进行奔波着的疲惫的心。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橫眉冷看:香港人吃人 的一段日子

政府想推行有少許愛國成分的國民教育,便馬上招來超過十萬人圍堵政府總部;但日本公然佔據中國領土,曾阿牛等人發起了一場保釣大遊行,卻只吸引到數百人參加。兩相比較,香港人莫非真是反中多於反日,愛敵人多於愛父母?

筆者年紀不大,沒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但聽老師們說,香港歷史上唯一一段人吃人的歷史就發生在這個時期。還記得,我小學時的一位老師曾憶述,當年他的家人有一趟到肉店買豬肉,肉販子隨手切下了一大塊,他的家人拿回去後珍而重之地弄好,並放在飯面上蒸熟。吃飯時將整碟「豬肉」取出,卻赫然發現偌大的一塊肉竟縮成了一小片,據說這是人肉才會有的現象!此刻他們才驚覺在肉販處買來的,極可能是一塊人肉。事關在日治時期的香港,恐怕是豬肉難求,人肉易得,販子將人肉充當豬肉出售,以圖魚目混珠。

蕭若元在其著作《香港的命運》一書中亦曾記述,在三年零八個月時期,有一次他的母親在街上行走,碰見路旁有一名老乞婦正望着一個大煲子在喃喃自語。他母親滿有好奇地靠近一看,只見老乞婦正從煲中夾起一隻嬰孩的小手,他母親被嚇得登時暈了。

那些日子的慘況,恐怕不是看日本卡通長大的這一代港人能容易明白的。

陳偉強 理大講師


市場淡靜的唯一好處是每天都有很多時間看多份報紙,今天看太陽報的報導,不由得怒火中燒,作者的文章不但以偏蓋全、全無邏輯、論據更十分牽強,這種誤人子弟的大學講師,恐怕比起國民教育的禍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大學講師的思緒尚且如此混亂,可見批判思考對下一代的重要性。

其中幾個明顯的問題包括:

一、政府想推行有少許愛國成分的國民教育,便馬上招來超過十萬人圍堵政府總部;

市民遊行並不是因為反愛國或反中國,問題是致府在沒諮詢及資源不足之下強推不知是愛國或是愛黨的教育。

二、政府想推行有少許愛國成分的國民教育,便馬上招來超過十萬人圍堵政府總部;但日本公然佔據中國領土,曾阿牛等人發起了一場保釣大遊行,卻只吸引到數百人參加。國民教育與保釣一事根本不應該比較,對香港人來講,推行國民教育是危在旦夕的切膚之痛,而保釣應該由國家出手處理吧?係呢件事上,官方去左邊?唔好忘記,港人上釣魚台反被中國駐日官方定性為害國行為!

三、香港人莫非真是反中多於反日,愛敵人多於愛父母?
反日可以講係反敵, 反國教唔等於反中,反中更唔係反父母!!!即係咁,反日也不等於反AV反蒼井空嘛!

四、那些日子的慘況,恐怕不是看日本卡通長大的這一代港人能容易明白的。
同樣地,那些在文革子女鬥父母,學生鬥老師的慘況;大躍進時代的飢荒,三千五百萬人餓死的慘況,恐怕也不是看08奧運長大的這一代中國人能容易明白的。

股票經紀 唔夠單 做看更- From 2012年10月04日 ~~ 第1178期 香港《壹周刊》

港股投資氣氛慘淡,以往每日成交近千億的記錄,俱往矣。今年頭八個月,每日成交金額已萎縮至只有四百多億元;但全港經紀卻有近四萬個,僧多粥少,無單開又點算?

做了五年股票經紀的 Tommy,每月只賺三千元,要在假日到博物館做看更;而算是儲了一批熟客、做了逾二十年的林德明,亦要節衣縮食,早餐併午餐,靠老婆撐起頭家。這些故事,在瀕臨淘汰邊緣的證券界中,比比皆是;從前「身光頸靚、魚翅撈飯」的股票經紀,早已風光不再。

新丁一個月搵三千

為了賺多點外快,每個週末 Tommy都會到孫中山紀念館兼職做客戶服務員。 Tommy說這份工很悠閒,「巡吓館,執吓張枱,有人問嘢咪答吓囉。」

上星期五,三十歲的 Tommy帶記者到他工作的證券行拍照;千餘呎的大廳內,坐了近三十個經紀,每個人對着面前的兩、三部大熒幕電腦,全神貫注。望一望Tommy的電腦,原來他正在用看股票的電腦專注玩 online game「 Dream World」,其他經紀則上團購網打發時間,亦有經紀一邊聽歌,一邊閉眼養神,「日日都係咁,無生意,上年紀咪睇報紙,後生多數拎電話出來打機。」Tommy見慣不怪地說。

Tommy在這間證券行已「掛單」快兩年,原來因為近年成交大萎縮,證券行已不再以底薪連佣金請新人,改為找來「自僱人士」分租行內的股票機及地方接客,亦即經紀要「拆佣」當交固定租金,餘下才是自己袋。「不過市最淡時,拆佣後一個月只袋千八蚊,今個月叫好,有三、四千蚊。唯有自己炒埋一份搵食,每個月搵多四千蚊左右啦。」他隨即打開即月恒指一分鐘圖,指半小時內上下波幅不足三十點,「個市根本無人炒,而家每日四百幾億成交,其中六成係基金左手交右手,散戶落盤唔多,我哋根本無咩佣收。」

《大時代》啟蒙

近半年來,Tommy每個月都有五至十日完全無生意,結果在朋友介紹下,他在週末到中環的孫中山紀念館兼職做客戶服務員,但工作性質與看更無異,每個月做三至五日,朝九晚七點半,時薪三十五元,每個月幫補到千多兩千元,「其實係巡館,搬吓枱,有人問路咪答吓囉!」但計及這份兼職,Tommy每月總收入仍不足一萬元。

Tommy當初入行,全因為九二年熱播的電視劇《大時代》,他說這套劇令他對股票

產生了興趣,「細個睇丁蟹炒股、指數上上落落覺得好得意,好想知道係點賺錢。」大學畢業後,他就在銀行做落盤,每日至少二、三百個成交,「○七年真係做唔停,月入三四萬,公司出雙倍人工、送埋飯盒,想你食晏都坐喺度做埋!」不過其後他的經歷,就反映了港股近年的起伏。○八年金融海嘯,Tommy每日成交由三百個大跌至四十個,銀行要求額外幫手推銷保險,「開市落盤,收市就打俾啲客 sell保險、sell債,嗰時爆完雷曼無幾耐,邊有人買,老細捽數捽得好勁,最後頂唔住壓力走!」Tommy轉到華資證券行做了一年多,但又因華資行加薪不及大行,最後決定自己在證券行「掛單」。

Tommy指自己平日節目不多,一個月只有一、兩晚約朋友食飯,平日放工便回家上網打機。是日國慶假期,他到深水 埗買平板電腦給媽媽煲劇。

早上十時,昔日坐滿經紀及散戶的信誠證券行,現今變得冷清,為減少開支,索性關上大部分電腦。

港股成交大萎縮

Tommy現時單身,和家人同住,坦言自己份糧,計落低過洗碗,別說買樓、連拍拖都難,閒時落街踢波,放工便回家打機,慳得就慳,「以前每個月儲到四千蚊,間中去食自助餐!而家餐搵餐食,搭車食飯上網及電話費都三千,家用又俾三、四千,每個月剩番一千蚊,儲唔到錢!」

他說家人不時勸他轉份有底薪的穩定工作,但他仍然想捱多兩年,搏股市由谷底反彈,「今年頭半年,每日得二百億成交、一百點波幅,日子真係好難捱!我都曾經心灰意冷,我有學位又有證券、期貨牌,搵份銀行客戶經理,月入都過兩萬啦!」他說,掛牌前的目標,就是在三年內賺到五十至八十萬,可惜做了近兩年,事與願

違,「咁我自己盡咗力,個市差都無辦法;但自己仲後生,搏個市成交量升番、波幅多啲,我就一定有得做!」

老經紀瀕「死」上街反擊Tommy對前景仍抱有一絲希望,但做了二十多年的老經紀林德明,卻認為前路艱難矣。早上九時半開市,本應很忙,但林德明卻買份早餐,在證券行施施然地吃,「你睇,個個都喺度睇報紙咋。」他說未遇過如此艱難境況:「唉,自由行,樓價升,唔關我事;股市成交愈來愈少,我哋收入仲少。」他說以往差極都搵三萬,今年開始連公司每月給予的數千元車馬費,收入最多只有一萬,養的是一家四口及八十歲母親。他的慳錢招之一,是一份早餐當午餐

吃,「慳得就慳囉!」這天記者請他吃大家樂的牛扒早餐,他說:「嘩!多謝你塊牛扒,好耐無食。」隔籬同事搭嘴,「吓,我食杯麵咋。」

整個早上,林德明就只有一宗成交,還要是前一日,有熟客落「柯打」要求在三十元沽出二千股中國神華,今天一到價,他將這單交易寫落空白的交易簿上。計一計數,他與公司四六拆賬後,這個早上有六十元佣金落袋;生意淡薄,怪不得吃個早餐都要計數。記者跟他由開市傾到臨中午收市前,他枱頭電話終於響起,林德明興奮地說:「嗱嗱嗱,終於有電話喇。」收線,「哦,原來係你同事喺 reception想入嚟。」他無奈地說。

今年二月,林德明(持咪者)聯同一眾經紀行家,發動示威抗議,要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及前主席夏佳理重視他們的訴求。

上週五,林德明與記者傾了整個朝早,都無生意。幸好昨天有熟客叫他於到價時沽出中國神華,他才有數十元佣金落袋。他的交易記錄,整天幾乎也空空如也。

經紀只一滴佣

從港交所延長交易時間,經紀吃飯時間只有一小時,林德明多數買份豐盛的早餐當午飯吃,亦可慳錢。

林德明本來在地盤做管工,當年地盤老闆開證券行,帶他入行做出市代表,他穿着背心畫黑板,就是《大時代》的經典場面,到了九十年代初正式轉做經紀,高峰期月入廿萬,他憶述:「當年電話響唔停,有成八百幾個客跟我,同事講笑話:『德明,你咁多客不如自己開鋪啦。』」

○三年,政府取消最低佣金制,「間間行大劈價,我哋算好喇,有 0.25%,有啲經紀得一滴(0.01%)咋。」但還要與公司六、四分賬。客人買一手滙豐,他只有二十多元落袋。佣金大跌,但山大斬埋有柴,客多的他,月入也有三至五萬元。直至去年開始港交所分兩個階段延長交易時段,現時交易時段為上午九點半至十二點,及下午一點至四點,即午飯時間只有一小時。他說這就如在市淡下向經紀踩多一腳:「李小加(港交所總裁)話要同內地睇齊,但攤長時間波幅就因此收窄,少咗好多即日鮮客。」以往午餐可相約客人吃日本菜,交流股票心得,客人可於下午入市,現在要一小時內一來一回,已經無時間,林德明說:「唔通等收咗市先傾咩?聽日開市又唔同晒環境啦!」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Wonderful Company


五窮六絕七翻身後,八月份股市終於有點起色,重上二萬點,可惜成交仍然偏低,每日不過三百多億,跟旺市時的過千億相距甚遠。

生意如此淡簿,靠金融行業搵食的人人自危。有傳某大外資行為節省成本,將整個產品部門連根拔起;有傳某資深分析師,在股壇上略有名氣,被炒後一直找不到分析員的工作;而靠佣金收入的經紀,在風高浪急但靜如死水的股市中,收入不足以糊口 (據說連現時推行的最低薪金都不夠),只好趁工餘做多份兼職。

身為中資公司的低級職員,我在經濟低迷時受到的影響甚少,甚至可能有所得益,糧照出而中環整條街的商鋪都在大減價。我深深感受到中資公司的『背景』和『實力』有多雄厚。在中資公司工作和打政府工一樣,薪水不過不失(即食你唔飽餓你唔死那種),福利應有盡有,工作可做可Hea,但最好的還是即使外圍環境不好,最多減些花紅,被炒的機會不大。空閑的上班時間,可以用各種『工作』來填滿, 包括培訓其它部門或實習生或國內交換過來的同事,培訓內容不外乎公司架構呀,產品介紹呀,各部門的工作範圍等等,美其名培訓,也不過是一群人圍在一起裝個認真的樣子互Hea罷了。在此公司工作,我才知道培訓原來不是由HR部門負責,而是由客服負責的。

還有多餘時間?可以考考試測測驗,評核一下同事各方面的知識,於是出卷的忙考試的忙改卷的忙,大家忙個不亦樂乎。有些工作平時沒處理過的、與部門無關的,都可以考一考,考試只在乎過程,不在乎成續,次次不合格也不會被炒的,讓我充分體驗了以往在學校不可能體驗到的『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高尚理想和情操。再者,本來不懂的東西考完不就懂了。就算再不懂,多考幾次也就懂了。我們是一群受保護的小學雞,每天鍥而不捨的在學習在成長,在大家庭中被同化。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南山邨品香樓

由於以前讀城大,九龍塘附近的餐廳大都試過,以前最愛的是南山邨樹記,近年的喜歡的是品香樓。

我們一早訂了位置,7:30已經座無虛席,幸好品香樓近年生意興旺,連帶附近幾個鋪位都租了,整個平台都幾乎是它的鋪位,客人基本上都能等到位置。

點了個椒鹽九肚魚,盛在鴨子型的筲箕里面,賣相十分討好,咬下去香脆鬆化,九肚魚包在簿簿的脆漿中,咸淡適中,脆漿的稀稠程度炸的時間剛好,可見廚師的技術。


西蘭花帶子鮮魷,不過不失,帶子比起一般的酒樓稍大,也沒什麼雪藏味,整個菜挺清新的,算是合格。


沙拉炸雞球做得也不錯,雞肉炸香內藏肉汁,沙律醬混包著雞球,每一口都很滑很香,吃得很滿足。

我還想吃鹽焗手撕雞呀火焰牛肉粒呀賽螃蟹呀,下次必須找多些人去試不同的菜式。還有那杯幾乎每枱都order的忌廉凍朱古力,可惜我們喝了啤酒,再喝朱古力怕肚子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