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第六份新施政報告內提及『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希望在住屋方面幫夾心階層上車,計劃是申請者先租樓5年,5年期間租金固定,然後政府退還一半的租金作為日後買樓的首期。
我們的特區政府人才濟濟,集思廣益後想出了這個自以為『天衣無縫』的計劃。政府懂不懂計數?假設一個四人夾心階層家庭的收入是3萬元,現時租一間可供四人住的市區樓租金約一萬五千元左右(我很懷疑政府說的八千租金樓是否存在),5年的租金共90萬,一半即45萬,以現時正常樓價來說,一層可供四人住的樓至少250萬(九龍區),3成的樓價是75萬,45萬哪夠付首期?還要假設5年內的樓價不要再持續攀升。
接受此計劃後,夾心人的opportunity cost是必須在同一層樓連續住滿5年不可搬出,否則會失去所有的資助。在期間任何環境的轉變,包括孩子轉校、轉工等都不可以換另一間樓,對於生活環境常變的香港人有一定的難度,也減低了他們的彈性。
施政報告說將來會為市場提供足夠的土地供應,可是壓抑樓價的方法太低能,一直都未見有效。什麼禁止一手樓花「摩貨」、收緊按揭,只會即時令樓價回軟,一兩個月市場消化後,地產商還不是捲土重來推高樓價?人人都知道樓價和土地都控制在發展商地產商手中,政府勾出的地皮,地產商高價購入,然後包裝以天價賣出,於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政府說市場會自動調節樓價?沒有讀過經濟的都知道Demand and Supply的關係,只是如果Supply 控制在一小撮人的手中,Demand的東西卻是大眾市民的必須品,最終的equilibrium price會有多高?
貧富懸殊與經濟轉型有關,與學歷的高低有關,這個我同意。但是如何縮短兩極化如何減低社會分化與樓市息息相關。貧者資源有限,他們為基本生活為供一層樓勞碌一生;富者資源充裕,像魔術師般重覆表演麵粉變麵包的戲法,以移形換影大法將窮人的資源源源不絕的收進自己的口袋。貧者永無翻身的機會,而富者則財源滾滾。
「M型社會」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日本社會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正在快速消失;隨着收入差距的擴大,收入階層分布往低層和上層兩極移動,人們收入呈兩極化的現象,如同M型一般。我想說的是,香港的中產階層和日本一樣,也在逐漸消失,不過香港並不會發展成一個M型的社會,而會是一個 L 型的社會,越來越多人跌下低層,包括中產,而高高在上的,是那班掌握了大部份資源的50及60後。今時今日,70後還可以勉強攀附在中層,至於80後90後00後那滿街的大學生副學士,只好自求多福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